摸“家底” 挖“矿藏” 强“智治” 加快推进美丽武汉建设

发布时间:2025-05-27阅读:250

今年“五一”,武汉直冲全国旅游热门城市第八位。游客来武汉看什么?看的就是美丽武汉。

本地居民也实实在在感受到武汉生态持续向好,既有颜值又有内涵。

当前,武汉正不断将“绿色”融入细微、具体的行动中,为生态“加绿”、为幸福“加速”,共同缔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。

 从生态资源到发展优势 5年厚积薄发摸清“生态家底”

美丽武汉建设的基石,是弄清武汉的生态资源优势在哪。

2020年起,武汉生态环境部门走遍府河、涨渡湖、藏龙岛、江夏灵山、蔡甸桐湖等生态典型区域,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,完成5套生物图鉴,并汇编成《武汉市生物多样性地图》,将生物多样性从专业的调查报告中“搬”到了公众视野里。

当青头潜鸭振翅豹澥湖、刀鲚重现长江、珍贵妩灰蝶落户江汉区、城区中重新有蛙鸣……近年来,随着调查研究不断推进,武汉的生物多样性数据不断刷新。

当青山绿水通过“价格计算器”有了量化的生态价值,满目疮痍的矿山摇身变成“绿色发展银行”。

在武汉首个矿山修复景区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,调查团队通过卫星遥感+实地监测,得知灵山矿区植被覆盖率增加到63.4%、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增长,核算出这片新绿地的生态产品总值为2.58亿元,较修复前增长一倍多。灵山案例已被纳入湖北省生态省建设终期评估系列宣传案例,成为量化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鲜活样本。

武汉正在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指标体系,并推动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结果在生态补偿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、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的应用。

从鸟类AI动态化到矿山修复价值量化,武汉探索将生态账本转化为发展动能,助力江城书写绿色发展的“山水经”。

从“工业包袱”到“城市矿藏” 兢兢业业全力打造“无废城市”

美丽武汉建设的要旨,是要明白武汉绿色发展优势的突破点在哪。

工业企业的固体废物,占据了城市废物的大头。处置好了这一块,武汉的绿色发展就有了坚实的锚点。

新能源车的退役动力电池“二次上岗”,铝合金车身回炉重造焕发新生……岚图汽车实现了汽车资源综合利用率80%,可回收利用率达到98.6%。

走进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,巨型机械爪每天“吃”下3000吨垃圾,“吐”出的电能点亮万千家庭的灯火。建筑垃圾经过智能分选,化作再生砖块铺就城市道路。餐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,每年能发电超4000万度。这座“城市新陈代谢中枢”每年可转化6.77亿度绿电,减排二氧化碳超80万吨,相当于种下4370万棵树。

格林美公司首创报废汽车“六化”处理模式,对报废汽车和各种复杂金属废料进行分类回收,实现整体资源化利用。

“现在连钢渣都成了抢手货。”在武钢有限公司厂区,曾经堆积如山的钢渣有了新归宿,每年同步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.8万吨。

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武汉的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7.95%。昔日“工业包袱”正变为价值连城的“城市矿藏”。

从“全员排查”到“数据智治”城市生态管控找到“AI+”外援

美丽武汉建设的抓手,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加快由“人治”向“智治”转变。

“AI+非现场监管”体系,构建了企业排放特征库与弄虚作假行为识别模型。技术人员打了个比方,“就像记住每个人的步态特征、呼吸节奏,企业排污稍有‘走样’,系统马上察觉,并亮起红灯”。

有了这个“智脑”助力,执法人员不必“人海战术”和“大海捞针”,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立马锁定,有效缓解执法人员不足。

更贴心的是这个平台上还集纳了“环保医生”,企业遇到环保难题,可以进行“云问诊”,AI助手能秒回80%常见问题,疑难杂症可预约专家团队“把脉开方”。

东西湖区一家食品企业负责人点赞:“就像随身带着环保顾问,自查自纠方便多了。”

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我们坚持以治理数字化推进治理现代化,构建武汉市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,通过打造生态环境高质量数据集和智能中枢,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向精细化、智能化、协同化转型。 

从过去“全员排查”到如今“数据追逃”,武汉正用精准监控、高效预警的AI数字技术,重塑生态环保管理模式,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