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长江之畔 “诗中的长江”正走向现实

发布时间:2025-09-17阅读:232

9月13日,《新华每日电讯》发表题为《向水而歌 携手共进——长江节点城市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观察》的报道。

夜幕下的武汉江滩,灯光璀璨。作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的举办地,两江四岸的绚烂夜景与舞台上的精彩演出交相辉映,勾勒出一幅“长江入画”的壮美图景。这场以长江为背景的文化盛宴,不仅展示了湖北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,更奏响了沿线节点城市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。

9月12日,观众在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上观看表演。

秀美之城传承千年文脉

八大户外实景演出正式回归黄鹤楼

伴江而生,因江而兴。长江流经湖北1061公里,滋养了沿线众多城市。“英雄之城”武汉、“发电的城市”宜昌、楚故都荆州、孕育“文学长江”的黄冈…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滨江之城。眼下,湖北重要长江节点城市正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,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,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,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,以文化动能激活发展新引擎。

九月清风起,正是登楼时。黄鹤楼主楼前,舞者身着红绸如凤展翅,与飞檐翘角相映成画。笙箫齐奏、古筝弦动,诗仙李白伴着唐风乐韵吟诵出千年绝唱。踏着秋风,近日八大户外实景演出正式回归黄鹤楼,以“场景+演艺”全新方式,带人们沉浸式体验荆楚文化的浪漫。

12日正式亮相的黄鹤楼文化展示馆,首次浓缩展示黄鹤楼1800余年深厚积淀。千百年来,黄鹤楼雄踞长江、汉水交汇处,北望中原、南控潇湘,既是军事要塞,更是文化枢纽,其“因山、因仙、因江”而生的特质,恰是长江文明“山水共生、人文交融”的缩影。

江水奔涌不息,楼中诗赋犹在,唐宋“游必于是,宴必于是”的游览胜地,如今已是“鹤归楼新,江清文盛”。朝游、夜上黄鹤楼,鸣钟祈福、编钟乐舞,各种新演艺、新玩法的推出,勾连起延续千年跳动不衰的文脉,更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慕名而来。今年上半年,黄鹤楼共计接待游客215.35万人次,其中暑期接待游客74.52万人次,外籍游客1.51万人次。

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、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晓云说,今天长江文化中的很多要素都诞生于数千年以前的长江流域。尤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长江文化繁荣时期,成为当今艺术创作的源泉,成为当今大众传播的鲜明注脚。

据介绍,武汉加快建设“两江四岸”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,以长江为核心的山水人文游内涵日益丰富、体验更加多元。从传统的武汉轮渡,到移动剧场“知音号”游轮,长江游船体验成为来武汉旅游的必选。夜间灯光秀、演艺秀、美食秀三位一体的旅游产品,使得“看夜景”变身“游赏宴”,多层次消费场景不断涌现。

和美之音协奏“长江赞歌”

长江博物馆展陈大纲初稿已完成

“高高的雪山,蓝蓝的湖水,青青的草原,格桑花开……”以唯美空灵的《次仁拉索》为首的长江流域民歌荟萃,拉开了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的帷幕。丝竹管弦,编钟交响,一曲曲和鸣的生命赞歌,从青藏屋脊唱到巴山蜀水,从荆湘两湖吟至吴越江南,完美诠释了长江文化多元一体、交融共生的特质。

半个多世纪以来,随着长江流域重要遗址、重要考古成果相继问世,学界对于长江文明形成、演进、发展的过程逐渐清晰,长江文明业已成为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“中国文明标签”,向世界重新定义“何以中国”。尤其是近十年来,依据长江流域考古新发现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、大众出版物层出不穷,直接催生“长江国家文化公园”的设立。

2021年底,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。2023年7月,《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》公布。当年10月,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在湖北召开,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抢抓历史机遇,主动担当作为,积极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,在规划衔接、政策协同、资源整合、项目共建等多方面深化合作。

“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样板,其中文化是重要支点,也是重要支撑。”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在开幕致辞中说,我们坚持以合作为桥,打造互利共赢的流域合作示范地,以文化为纽带,串联长江沿线省区市资源,推动经济互补、文化互鉴、生态互护,构建协同共进的流域发展新格局。

武汉长江之畔,“诗中的长江”正走向现实。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,湖北省组织开展了长江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的国际邀请征集活动,吸引众多国内外顶尖设计团队的参与。记者了解到,长江博物馆的展陈大纲编撰工作也在加快进行。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,经过多次研讨交流和深化修改完善,已完成展陈大纲初稿,并形成了以“长江之歌”为主题的概念性大纲,沿线各地的旖旎风光、文物非遗、研究成果等将实现跨区域共享,全面展示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。

夜幕降临,璀璨灯火映照下的长江,仿佛一条文化长河,承载着千年文明,正润物细无声地讲述着它的往昔、今朝与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