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费活力迸发 开放能级跃升 武汉加快打造双循环重要枢纽

发布时间:2025-10-13阅读:247

9月26日,华中最大规模的天街项目武汉滨江天街正式迎宾,人气火爆。

今年7月23日,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(简称“服博会”)在汉启幕,这也是该博览会连续第三年在武汉举办,展览展示面积2万平方米,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化展示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成就。

今年4月29日,2025武汉“夏日荟聚”促消费活动暨小龙虾消费季启动仪式在汉口江滩三阳广场举行。

武汉首家市内免税店坐落于武商MALL,自今年5月30日试营业以来,凭借丰富的商品种类与创新的国潮文化展示,成为中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。

消费活力迸发、开放能级跃升!

武汉加快打造双循环重要枢纽。

湖北,担当着“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”的光荣使命。

武汉,也正迎来重塑枢纽优势的时代机遇。

商务工作联通内外、贯通城乡、对接产销,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,在推动支点建设、加快高质量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
近年来,武汉市用好国内国际“两个市场”,国内国外“两种资源”,奋力在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中当好龙头,以更强劲的商务动能、更开放的枢纽优势,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 “武汉力量”。

看亮点

2024年——

武汉市社零总额达8629.3亿元,规模稳居全国前十,增幅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居第一。

武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,“十四五”以来年均增长10.5%,居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四,中部第一。

武汉市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34.93亿美元、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,完成营业额61.39亿美元、连续3年稳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。

武汉市举办展会节事活动1060场,展览总面积330.35万m^2、连续两年突破300万m^2,先后获评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、中国会展名城和中国最具办展幸福感城市。

近三年——

引进各类首店超千家、总数全国第六。

跨境电商年均增长48.3%,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年均增长22%、知识密集型服务占比达45%。

东湖、经开、新港空港三大综保区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9.6%,东湖综保区跻身全国及中部地区“双A类”综保区。

成功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、现代商贸流通体系、零售业创新提升等6个国家级试点,自贸区、一刻钟便民生活圈、服务贸易、服务业扩大开放等方面近30项创新举措面向全国复制推广。

枢纽经济跑出“加速度”

近年来,武汉市加快推动“三个优势转化”,枢纽经济节节攀升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

内贸流通从跟跑到领跑。2024年,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629.3亿元,规模稳居全国前十,增幅从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五(2022年)、第六(2023年),一举跃升至第一,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。2025年1—8月,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.1%,持续稳居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前列,并获评央视“美好消费典范城市”,消费活力持续迸发。

对外贸易逆势突破攀新高。2024年,武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(4033.5亿元),占全省比重达57.1%,“十四五”以来年均增长10.5%,居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四,中部第一。今年1—8月,武汉市外贸进出口增长17.1%,跃升至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二。

国际合作深耕全球树标杆。2024年,武汉市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34.93亿美元、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,完成营业额61.39亿美元、连续3年稳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,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覆盖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,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。

会展经济蓬勃发展聚人气。2024年,武汉市举办展会节事活动1060场,其中展览237场,展览总面积330.35万平方米、连续两年突破300万平方米,凭借优质的办展环境与活力,先后获评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、中国会展名城和中国会展最具办展幸福感城市。

高质量发展增添“新动能”

近年来,武汉主动将商务工作融入支点建设大局,在“转方式、调结构、优路径”中突破创新,为枢纽经济积蓄强劲动能。

“引进来”“走出去”双向发力,助推武汉市场主体提质扩容。

“引进来”,激活消费市场。近年来,武汉SKP、万象城、杉杉奥特莱斯等新型消费地标落地,丽思卡尔顿等优质项目入驻,永旺、沃尔玛等外资龙头持续深耕;武汉已建成125个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,近三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超千户,总数突破6700家,便民与品质消费双升级。

“走出去”,擦亮武汉品牌。武商 MALL、中百罗森向外拓展市场,泥靴、祐禾面包、益禾堂成长为全国连锁知名品牌;引育11家国际供应链平台、认定9家进口商品集散中心,进出口实绩企业超4000 家,百亿规模企业达9家,“买全球、卖全球”贸易生态逐步成型。

业态推陈出新,多元场景不断点燃武汉消费活力。

新消费场景遍地开花。近三年,武汉引进各类首店超千家,总数全国第六;培育5家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、4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、1个国家级示范步行街与智慧商圈;建成首家市内免税店,获批88个离境退税店,直播电商集聚区达18个,首发经济、夜间经济、直播经济活力十足。

贸易新业态加速崛起。武汉获批5个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、10个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;近三年跨境电商年均增长48.3%,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年均增长22%,知识密集型服务占比达45%,服务贸易、数字贸易、跨境电商成为新增长点。

创新经验“输出”+开放平台“发力”,武汉开放型经济也取得全新突破。

近三年,武汉成功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、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等6个国家级试点,自贸区、便民生活圈、服务贸易等领域近30项创新举措向全国复制推广,数智供应链经验入选全国案例集。

三大综保区进出口额突破千亿元,近三年年均增长29.6%,东湖综保区跻身全国及中部地区“双A”类综保区。建成7个国家及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,新设6家境外经贸联络处。全国首个AI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落地并在全省推广,服务全省9000余家外经贸企业。

织密陆水空物流通道,武汉成功跻身全国物流枢纽第二城。

陆路通道连通世界,武汉超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加快形成,中欧班列(武汉)连续两年开行超千列,通达欧亚大陆40国、120城。黄金水道通江达海,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长江中上游第一。空中网络畅达全球,设立花湖空港国际公司,打造光谷城市货站,联动建设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,加快建立“全球123快货物流圈”。

当前,武汉市已完成“五型”国家物流枢纽布局,成为全国物流枢纽第二城;形成以3个国家一类口岸、9类13个指定监管场地(指定口岸)为支撑的口岸开放体系。

迈向双循环核心“新枢纽”

展望“十五五”,武汉锚定目标:将持续巩固“九州通衢”“九州通商”“九州通融”枢纽地位,并实现从“中部中心”向“全国核心枢纽”的跃升。

锚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,构建四大体系。

品质化现代零售体系:推进零售业创新试点,引育优质运营商,积极争取消费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场景和国际化消费环境试点,并通过“一店一策”推动存量商业改造,打造“1+3+N”消费承载体系;实施武汉名品、时尚潮品、文创新品消费品“三品”战略,擦亮樱花、小龙虾等城市IP,打造引领力强的新消费品牌;用好免税、离境退税、过境免签政策,优化入境消费环境。

多元化服务消费体系:推进餐饮住宿、家政服务等基础型消费发展,激发文化娱乐、旅游、高端医疗等改善型消费活力,推动发展冰雪经济、谷子经济等,打造大健康、新文旅、泛娱乐、智能化消费新场景;大力发展会展经济,围绕“965”产业链形成“一链一展一会”,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市。

特色化新型消费体系。大力发展首发经济,吸引全球优质品牌在汉开设首店,支持举办首展、首秀活动,打造全国新品首发地。创新发展数字消费,加快布局平台经济,加速培育直播电商、即时零售、“人工智能+消费”等新业态。大力倡导绿色消费,推广普及新能源车、绿色家电家装,打造绿色商场、绿色餐厅。壮大夜间经济,推动夜间消费集聚区提档升级,开发夜游、夜购、夜食、夜娱、夜健、夜读等夜间消费场景,擦亮“夜江城”品牌。

高效化现代流通体系:开展现代商贸流通、二手商品流通等试点,健全城乡流通网络,加快构建高效顺畅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;推动汉正街、汉口北等市场改造升级,提升大市场枢纽能级;培育国际供应链企业和平台,推动无人驾驶、无人机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发展,加速建成全国供应链组织中心。

围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,武汉也将织密四张网络。

多元畅通的全球贸易网:武汉将加强外贸主体培育,引育年进出口过百亿企业15家、亿元以上企业500家;建设湖北港口商贸物流中心、武汉天河机场展销店等全国性特色商品交易结算平台,加快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;发展“跨境电商 +产业带”模式,力争跨境电商年均增长30%以上;推动传统服务贸易转型升级,积极拓展数字服务贸易、数字技术贸易、数字产品贸易,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年均增长10%,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。

互利共通的开放合作网: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,每年形成10项以上制度创新成果,更好服务光电子、汽车等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;发展 “保税+”新业态,创建2家以上全国A类综保区;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全球布局,新增10家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,建成30个境外经贸合作处;积极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扩大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;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,加强电信、医疗、金融等重点领域对外开放。

协同融通的区域协作网:加快对内开放,以武汉都市圈为核心,联动“襄宜”及长江中游城市群,深化商贸资源共享、产业共建、政策共推、活动共促,打造区域协作新样板,加快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;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,培育100家内外贸一体化领跑企业,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。

全域联通的立体通道网:深度融入陆上丝绸之路,丰富完善中欧、中亚陆路运输通道,创新“班列+口岸(保税)”“班列+园区+场站”“班列+金融”等新模式,全面提升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枢纽集结能力;高效联通海上丝绸之路,巩固提升“近洋深耕、远洋拓展”航运体系,大力发展江海联运、水铁联运、铁海联运等运输方式,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;协同拓展空中丝绸之路,加强天河与花湖国际航线共享,联动打造“空中出海口”;持续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,加快智慧口岸建设,不断提升口岸通关效率,全力做强武汉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