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有一支敢闯敢拼的“外贸战队”
发布时间:2025-08-11阅读:227
泰国农机展现场,2025中国(武汉)—泰国经贸合作交流会为参展企业牵线搭桥。
“这次展会上,我们拿到了50万美元意向订单,还启动了2项技术合作。”回忆起半个月前和全市农机企业抱团赴泰国参展的经历,湖北农科润普生态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蒋志平仍然十分兴奋。他说:“得益于武汉市商务局的周密安排和大力扶持,我们才能实现海外市场零的突破,为后续发展鼓足了信心。”
从研究制定“稳外贸15条”到组织外贸企业“抱团出海”,从连续10多场政策宣讲会到近200家重点外贸企业包保服务,今年以来,市商务局以深入贯彻全省“干部素质提升年”为抓手,全局党员干部主动上前一步,从企业角度出发谋划外贸工作新思路、新打法,成为上半年全市外贸亮眼成绩单背后的重要支撑力量。
“企业的需求随时在变,要和企业密切联系,掌握最新动态”;
“中小微企业的市场敏感度不够,我们的工作要再细致、深入一点”;
“针对下半年可能出现的形势变化,我们还要再储备一些政策和方案,以免措手不及”;
8月5日下午,市商务局的一间办公室里,对外贸易处几位同事你一言、我一语,交流着工作体会,并不时在笔记本上做着标注。
今年以来,这样“头脑风暴”的场面在该局成为日常。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经贸局势,如何稳住全市外贸基本盘,帮助广大外贸企业在风险挑战中站稳脚跟,需要一流的业务本领,更离不开躬身一线的干劲。
“局势瞬息万变。作为全市外贸工作的主责部门,我们要在关键时刻有所作为,和外贸企业坚定地站在一起。”市商务局对外贸易处负责人还记得,今年4月初,当美国政府宣布对华加征高额关税的消息传来,处室同志们纷纷表示,“我们提前近半年储备了多项政策,现在要尽快拿出来,帮全市外贸企业渡过难关”。
说干就干!在该局主要领导的统筹协调下,对外贸易处主动联系相关单位,加强沟通协作,在前期充分的政策储备基础上,及时制定形成“稳外贸15条”政策,成为全国首批出台外贸应对措施的城市之一。
“起草政策的那几天,处室所有成员每天加班到凌晨3点钟,广泛研究相关材料、充分吸收外贸企业意见,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”该负责人说,政策正式出台后,为了让广大外贸企业及时获益,市商务局深入全市外贸企业,密集开展10多场政策宣讲活动,覆盖全市1200家外贸企业。
今年上半年,武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142.7亿元、增速22.3%,在全国城市中保持前列。
“政府部门为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。”在不少外贸企业看来,“稳外贸15条”扶持力度大、指导性强,针对市场、渠道、物流、通关、信保、融资、退税等贸易链主要环节,支持企业稳订单、降成本、提效率、抗风险、强韧性。
组织企业“抱团”赴海外参加各类专业展会,成为一次有效的尝试和突破。
今年4月,在美国举行的第50届全球光通信大会上,东湖高新区搭建武汉·中国光谷形象展。
“过去,企业参加海外展会都是‘单打独斗’,可获取的资源和曝光度都很小,实际效果有限。”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贸易格局,政府部门带领企业“抱团出海”,企业的积极性更强,也更有机会拓市场、抢订单。
这几天正在巴西举行的一场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览会上,特别设置了武汉形象展区,5家武汉纺织服装企业组团参展。据了解,这已经是市商务局今年组织的第7场“抱团出海”活动。今年组织的7场“抱团出海”赴境外参展,涉及光电子、医疗器械、农机、汽车及零配件、纺织服装等多个领域,累计吸引近千家外贸企业参与,初步统计意向订单金额近1亿美元。
据了解,为组织好“抱团出海”活动,市商务局在每场活动前夕密集开展调研,发放出海意向申请表,通过上门座谈等形式了解企业经营和主打产品情况,收集企业诉求,帮助企业在出海过程中精准找到对接客户。
“我们充分借助各类海外商协会、境外经贸合作区、大型企业境外办事处的力量,让企业在出海参展期间,与当地商协会和政府部门对接交流,让企业获得更多展示空间。”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还介绍,企业在海外参展时,还能获得各类费用补贴,大幅降低企业参展成本。
“过去一般是找代理商单独报名参展,这次由政府部门牵头与组织,帮助企业节省了不少成本,提供了多方面便利。”今年3月底,武汉御拓激光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项光武和市商务局“抱团出海”团组一起赴德国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,收获了不少意向客户。
在他看来,“政府部门率领企业组团出海,对于刚刚起步的外贸企业而言,帮助最为显著,让企业‘走出去’有了更坚定的信心”。
“开展‘抱团出海’,局内多个相关处室打破常规,实现了人员、资源和业务共享,真正拧成一股绳,形成了一支业务过硬、打法创新、朝气蓬勃的‘外贸战队’。”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特殊时期更要有非常规的工作方法,把所有人凝聚起来,广泛集聚各方面力量,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外贸企业有底气、有信心,推动全市外向型经济稳健向上运行。
据了解,市商务局今年还将组织多场“抱团出海”活动,并进一步提高对企业的支持力度,切实降低企业出海成本,为外贸企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。